□ 吴继峰
“五一”假期的夜色里,宣恩县文旅局局长王菊芳敞开家门接待游客的暖心场景,让焦虑的旅途瞬间升腾起人间烟火的温度。这场始于“满房”困境的意外邂逅,既展现了基层干部的应急智慧,也折射出假日旅游经济背后的深层课题。
当然,局长家的临时客房也似一面多棱镜,映照出社会治理的多个维度。文旅干部让渡私人空间化解公共危机,彰显了基层治理者的担当。这种突破常规的应急举措,在酒店预订系统崩溃的深夜,让游客感受到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温情。但硬币的另一面,是私人住宅因不具备经营资质产生的安全隐患,以及公私边界模糊可能引发的争议,都在提醒我们这种善举的局限性。
当旅游经济从“假日爆单”走向常态化繁荣,应急机制不能止步于个人善意的接力?;粕骄扒诼糜巍盎平鹬堋逼诩湓粲醚L逵葑魑慰土偈弊∷薜?,杭州等地也曾尝试通过动态交通管制实现客流错峰……这些创新实践都在探索系统化解决方案。文旅部门需要建立涵盖酒店、公共设施、民间资源的应急住宿网络,让善意在制度框架内有更可持续的安放空间。
这场温馨插曲的真正启示在于推动旅游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。智慧旅游平台完全可以通过算法预判住宿缺口,特色民宿集群能够形成弹性供给,共享经济模式或可激活更多闲置资源。这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,才能实现既缓解接待压力又让游客体验本地生活的双赢目标。
局长家的善意温暖了游客的夜晚,但文旅产业的星辰大海需要更系统的亮光。当应急机制从个人善意升华为制度善意,当临时方案转化为长效机制,游客收获的将不仅是栖身之所,更是对一座城市治理智慧的深度体验。这或许才是现代旅游业该有的温度与厚度。